川藏北线行程小结

09/21:  午饭后奔赴虹桥机场,晚上抵达成都,入住锦江之星金仙桥店
09/22:  购去小金的大巴车票,去川藏队接头,采购食品物资
09/23:  下午3点多抵达日隆,二哥不在家,直奔三嫂家
09/24:进沟不成,退居三嫂家看书听音乐
09/25:长-毕穿越:凌晨3点半,摸黑进沟,下午13点多长坪沟里扎营修整
09/26:长-毕穿越:早9点出发,翻哑口,下午5点左右扎营
09/27:长-毕穿越:毕棚沟里哂太阳,然后搭景区观光车出沟,下午到达古尔沟温泉
09/28:搭车至马尔康,汇合杭/广州驴友6人队同看卓可基及碉堡群
09/29:乘大巴去色达,至五明佛学院
09/30:佛学院听经,拜见活佛,偶遇雀儿山D组6个小分队
10/01:觉姆经堂转金刚萨埵佛像,观天葬
10/02:雀儿山D组7人包车去甘孜,途中奶笼山转经
10/03:雀儿山攀登:入住新路海登山大本营
10/04:雀儿山攀登:大本营休整、技术训练
10/05:  雀儿山攀登:大本营至C1营地
10/06:  雀儿山攀登:C1至C2营地
10/07:  雀儿山攀登:C2至C3营地
10/08:  雀儿山攀登:C3冲顶并下撤至大本营
10/09:  雀儿山攀登:从大本营转移至甘孜腐败,泡温泉
10/10:送走众人,甘孜闲逛并寻找同行驴友,未果
10/11:乘小面到达亚青寺,转经,见活佛,随便溜达
10/12:乘小面至白玉,无心佛寺,县城小逛,修鞋,看书看男子体操夺冠
10/13:乘小面至德格,参观印经院,更庆寺法会
10/14:决定停下脚步,直接返回成都。乘小面至康定
10/15:到达成都,入住宽巷子龙堂客栈,班夫电影节第一天
10/16:班夫电影节第二天,决定坐火车回沪,火车站购票
10/17:中午12点火车从成都出发,18日下午17点到家

管不得便用禁

为他途路不得力,却在三嫂家闲坐,看书,听音乐。

怡情难得,平常声音,有似天上来。

韩妃江行记(9/11)

20110911-韩妃江

 

大体行程如下:

早10:00左右到达千丈幽谷景区入口,鉴于时间尚早遂进景区游览,门票30元/人,景区内没什么可看的。从景区尽头的峡谷(左侧峡谷)翻到乡村公路上(横镜线,可通至新昌),反走地话即可逃票。沿公路向东北走不到5分钟便可看到右侧一小路,此小路沿峡谷方向可直通石下坑村(见图中绿线,远山的轨迹),鉴于时间还早,此次走得是左侧线路,中途经过一个半荒废小村庄,没几户人家了,但狗倒是不少。穿过村庄为一小段上山道,翻过后又见到乡村公路。沿公路向东北即可到达台头山村。台头山村有路直通韩妃江边,此次也是特意向西北远绕了一段,到达一个小电站,韩妃江此处弯成几字形,沿江而上,与水流方向相反,经过大地头、茶筛湾、石下坑。于石下坑村,韩妃江大拐弯,过木桥,沿江右岸走,进入丛林小道,直至石门坑水电站,此时不再向前沿江走,而是向东北方向拐弯(向左90度),沿韩妃江支流走,经过石门坑村,沿峡谷向东北方向直行,开始在农田里,然后进入密林,直接峡谷末端,即可见识真正的石门,峡谷三面都是山,未找到路,又考虑时间已晚,便原路返回至石门坑村东北头水泥路,沿水泥路走至东岩头村,在农家补满热水,接着走向后岱山村。从后岱山村至下岩贝村,过两个左急转弯,有路标,都是水泥路。穿过下岩贝村,沿小路可达重阳宫前的公路,重阳宫到千丈幽谷景区入口约10分钟路程,于18:30左右徒步结束。全程20多公里,用时约8.5小时。

GPS被朋友借走,用Forerunner 350做的记录,漂移比较大,特别是密林处。出发前认为全是居民村庄只打印了远山和蛋包饭的行迹做为参考,但一路上小路及岔道太多,但凡走到一处见人就问,以确认行迹。基本上只要掌握大致方向,就不会走错。

这条线路上还有不少小路值得一探,如:

1,千丈幽谷景区尽头右侧峡谷

2,韩妃江于石门坑水电站可直走(逆流而上)

3,下岩贝村好像有小路直通至韩妃江

国庆行程之简单计划

中午与老大,杨莉及芬姐小聚,老大介绍了他的甘南及新疆计划,并催促我尽快将我的行程定下来,说不定还能同走一段。

机票已定,决定21号出发。

PART I:  启程 (3 days)

  09/21:  上海 - 成都
  09/22:  成都消遣,补充物资,去川藏队报个道,将重装备交给他们

  09/23:  成都 - 日隆镇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有消息说茶店子车站停发至日隆镇的大巴了。可以改乘新南门车站-小金线巴士
  09/24:  机动时间,购买气罐等,然后在二哥家附近的小山上转转

PART II: 长坪沟-毕棚沟穿越 (4 days)

  四天行程相对比较轻松,重点在于观风景和调整状态。

  09/25: 喇嘛寺-两河口-木骡子-洋万台沟-叉子沟口(露营处)
  09/26: 叉子沟口-垭口(海拔4644M)- 4200M平台(露营处)
  09/27: 4200M平台-毕棚沟口(米亚罗景区)
  09/28: 毕棚沟口 - 米亚罗 - 马尔康

PART III: 人文之旅前奏 (4 days)

  09/39-10/02:  马尔康 - 五明佛学院(色达) - 天葬 - ... - 炉霍 - 甘孜

  马尔康景点:卓克基土司官寨,值得一去?住宿打算在五明佛学院多呆一天,
  住住帐篷,信步闲逛,亦或看看书。

PART IV:  雀儿山攀登 (8 days)

  10/03-10/10 (行程已定,川藏队D组)

PART V:   新路海-德格多瀑沟穿越 (6 days)

  DAY 01 - 06 (具体行程待定)

PART VI:  人文之旅之二 (2 days)

  DAY 01 - 02: 德格 - 德格印经院 (具体行程待定)

PART VII:  回程 (?? days)

往黄龙九寨,或成都,或往西宁,或往拉萨 ?

书犹药也-近期阅读体验

如药:

《生命之书》,克里希那穆提著,胡因梦译:书犹药也,有病可以医病,无病则可以强魄健体!所以,我这本全是艾草味道的《生命之书》,完全可抵上《本草纲目》了。其艾草味则缘于艾炙所烧的艾草烟,这本书是我陪老爸做针灸时读的,从7月中入伏至出伏每周都要陪老爸去针炙2-3次,每次差不多都要半天时间。

一边体味着浓浓的艾草味,一边阅读,心思涌动,但合上书后大脑又一片空白!万缘放下,轻装上阵,以赤子之心面对万物,无论哪里都可以是桃花之源!?

马克斯·韦伯的演讲集:《入世修行》,王容芬、陈维纲译:与《生命之书》的无欲无求正好相反,它讲得是如何争和如何做的问题,或许这正是“出世”和“入世”之别吧。

如蜡:

Dean Koontz的《Odd Hours》已完全没了《Phantoms》和《Strangers》的紧张和悬疑之感,其味就如石蜡。另外一本《Relentless》中间部分可圈可点,可是平淡的开头和离谱的结尾着实让人失望。不过,就促进睡眠上而言,却有奇效。

《深入理解Linux内核》和《Unix Internals》: 很多章节以前都读过,这次从头到尾又翻了一遍。技术上的书味同石蜡,但其效却如蜂蜡。

如水:

James Patterson的侦探系列一直是我的最爱,属于那种一旦开始就放不下的一类书,看他的书我一般能撑过困倦第一轮的袭击,等困意第二轮卷土重来时我才会老老实实睡觉。《Worst Case》属于Michael Bennett系列,这一系列共4本,我还剩《Tick Tock》没读。《Saving the World》是Maximum Ride系列丛书中我所读的第一本,但情感上更喜欢Alex Cross及Michael Bennett系列,故事现实感更强。

Harper Lee的《To Kill a Mockingbird》,既是经典,岂能错过。回过头来才发现James Patterson的《Alex Corss’s Trial》有向此书致敬的味道。

如幻:

栗城史多的《一步向前的勇气》:单人无氧攀登7大洲最高峰,牛,真的牛!栗城的很多感悟与《生命之书》却也异曲同工。

曼德拉自传《Long Walk to Freedom》,只是我阅读的long walk也才刚刚开始。

只想说人生不设限!人生没有如果,同理,人生也没有任何设定。明天要发生什么,你永远不会早知道。当你认为人生终于可以平稳时,其实变化就已经开始。无论你想与不想,渴望与不渴望,事好或事坏,明天的太阳自会升起,明天的事自会发生。坦然接受所有的一切,无论好的还是差的,在当下这个时刻,只需要活出你的精彩!

闪亮的日子和闪亮的人

自从上周日同学聚会无意间谈起了姜任秋老师,直到现在我还会不时会想起他。一者是他很有才气,30多岁就已是教授,师从于杨士铭,就是那本著名到差不多每个动力学理科生都要学的黄皮教材《传热学》的作者;二者他长得像姜文,而且同样姓姜,我一度怀疑他们有点亲缘关系;三者他英年早逝(1960.8-2007.3),令人扼腕。

曾有一年时间我对热物理如痴如醉,当时不是泡在图书馆里就是忙在实验室里。当然这正是源于我对姜老师的崇拜,点燃我兴趣的也正是他的《传热学2》选修课。热物理里有很多精妙的概念,如熵,热/相/力平衡,饱和,涨落,正则系统,沸腾,临界胚泡等等,每个概念都有相当厚重的诠释,只是现在我只记得他们的名称了。正如老同学海龙所说,事情虽已过去多年,但又好像都在眼前似的。所以当我随口说出什么抛物线方程和椭圆方程时,并觉得不惊讶,这些名词曾伴我多年,就像是离散多年的老朋友。

记得当时,计算机系的老于曾找我说很长时间没见了并问我在干什么,我相当郑重地告诉他我在研究热物理,他则反问道“热物理有什么用?”。老于和我曾一起创建计算机病毒及安全协会,这家伙见我不再搞计算机,旋即将我的小486给抱走了。我则在想他的话:热物理到底有什么用?谁知,很快就用上了。

就在那年的寒假,我和小石头一起去341风洞试验室打工,我们将搬运工、电工、电焊工,油漆工,管道工都干了个遍,搞定了一个散热水箱和水箱架子。当时试验室正准备上马一个风洞项目,程元龙教授让我们算算如果用电阻丝加热空气流需要多大的功率等,依稀记得当时是以对流换热的模型来做的计算,一旦有了模型剩下的计算就简单了。其实后来工作以后碰到的核燃料棒换料问题,其解决方案也不外乎是同样的一个扩散方程,只是换料是个复杂的三纬求解,曾将它简化成一个比较粗糙的两维模型后用差分做过计算。

但老于的话,在现在来说,却是成立的,就我而言,热物理已没有什么用处。只是那段浸染着热情和传导的日子就如刚刚发生在昨天;引領我们走进这片神秘土地并一度成为我人生坐标的人,也好像就在眼前,正满怀激动地讲述着他的理论和对热传导的理解。